红足1世新2-红足1世手机版

名医名著
  名著

  《黄帝内经》、《难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和《伤寒杂病论》四部书被称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,它们是我国秦汉以前的医药经验总结。 
  《黄帝内经》包括《素问》和《灵枢》,各9卷。分别从阴阳五行、天人相应、五运六气、脏腑经络、病机、诊法、治则、针灸等方面,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,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。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。
  《难经》全书共81章。分别对脉法、经络流注、气血盛衰、脏腑诸病、经穴及用针的补泻手法等方面作了比较深人的解释和发挥,丰富和发展了《内经》的学术理论,为后世有关中医诊断、病理、经络和针灸等学术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。因其阐述了《内经》的有关疑难问题,故名《难经》。
  《神农本草经》又名《神农本草》,简称《本草经》或《本经》,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。由炎帝尝百草后,后人撰写,撰人不详,“神农”为托名。全书分三卷,载药365种,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。上品120种,“无毒”;中品120种,“无毒有毒,斟酌其宜”;下品125种,“多毒不可久服”。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,为历代沿用。
  《伤寒杂病论》由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凝聚毕生心血写就。该书正确掌握和灵活运用了“辨证论治”的诊疗法则,创立了许多宝贵的诊治方法,总结发展成为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的伟大著作。后人将其分为《伤寒论》和《金匮要略》两部分,共16卷。
  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,由于前人创造性的劳动,故不论是基础理论还是医疗实践,至东汉时已确立了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诊疗方法。这些都为以后日医的发展,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

  名医

  金元四大家  

        金元时代战争频繁,由于当时历史条件,医学产生了各家学派,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。后人称之为“金元四大家”的代表人物是:
  1.刘完素(公元1110-1200)金时河北省河间县人,人称刘河间。刘氏提出“降火益水说”。主张六气(风、寒、暑、湿、燥、火)皆从火化。认为病因以火热为多,提倡火热学说。提出的治疗原则是:降心火,益肾水。用药多属寒凉,故人称他为“寒凉派”。他的代表著作有《素部玄机原病式》。
  2.张子和(公元1156-1228)金时河南人,提出“邪去正安说”。他认为病邪来自外,或从内生,均须祛邪为主,邪去则正安,不可畏攻而养病。张氏在治疗上善于运用汗、吐、下三法,尤其注重下法,故人称之为“攻下派”著有《儒门事亲》。
  3.李东垣,又名李杲(公元1180-1251)元时河北定县人,提出“胃气为本说”。主张脾胃健全、则不易生病,即使生了病也易于治好,发明了“补中益气”即补脾益胃的治疗方法。因此后人称李氏为“补土派”。李氏的代表著作有《脾胃论》等。
  4.朱丹溪、名震享(公元1281-1358)元时浙江人。提出“阳常有余,阴常不足”之说。因而在治疗上注意滋阴,后人称之为“滋阴派”著有《局方发挥》等。
 

中医文化
Baidu
sogou